欢迎访问“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德中康”官方网站!
热线电话:0373-7138120
首页 > 新闻动态
探寻《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渊源》之一,奠基人张德文威名日盛
时间:2019-06-24 分享到:

郑州是中原河南省会,从郑州一路往北,跨过黄河,便是豫北名城新乡。新乡曾经是平原省省会,距离平原省省会旧址不足两公里的地方,矗立着新乡的地标性建筑:七世同居坊。这是清朝皇帝为表彰赵家七代同居一处、和睦相处的恩赐。

1 

河南新乡市七世同居坊

一百八十年后的今天,围绕七世同居坊成立的新乡经络收放医院和新乡市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非遗传习所同样引人注目。不打针、不吃药,仅用五指就可解除颈肩腰腿等病症,通过经络收放疗法,让世人重振对中医的信任。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前来学习传承的人甚至波及到了大洋彼岸的意大利。

2 

意大利籍传承人陈宜惠在意大利传承经络收放疗法

许多人不禁要问经络收放疗法究竟发源于何处?为何如此受人关注?带着类似的疑问,我们走近经络收放疗法的当代掌门人张喜钦,来探寻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的渊源。张喜钦,现年56岁,祖籍洛阳偃师市缑氏镇柏谷坞村。

 3

正在展示经络收放疗法的张喜钦

33年前,张喜钦父亲张中有,带着张喜钦、张聪敏等亲兄妹从洛阳来到新乡,让经络收放疗法在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经历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恨交织、家国情怀。经络收放疗法始于张喜钦曾祖父张二春,成熟于张喜钦祖父张德文。

 4

经络收放疗法奠基人张德文遗照和塑像

张德文字宗师,1905年出生,1984年去世,在洛阳偃师当地负有盛名。带着对原发性中医渊源的探究,2019年5月2日,我们驱车将近三个小时,来到了偃师市柏谷坞村。

 5

笔者和柏谷坞村村民在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文化园门口合影

初听“柏谷坞”一词,很容易联想起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地名,颇有仙风道骨的韵味。事实确实如此!柏谷坞村老年协会会长张文通,今年已经90岁,他介绍说,这里原来水运发达,可以停靠船只,加之周边柏树参天,故名为“柏谷坞”。这里紧挨唐僧故里,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沉王世充粮船的故事就发生于此,赋予了此地深厚的文化历史。

柏谷坞的历史已经远去,人们只能从演义中体会,可经络收放疗法的故事,村里的古稀老人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6 

柏谷坞村老年协会会长张文通讲述张德文生平事迹

我们这里的人都叫张先生“活神仙”。

今年90岁的张文通,比经络收放疗法奠基人张德文小28岁。张德文年将四十成名时,张文通已经十几岁。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子,张文通对张德文非常了解。

张口“先生”,张文通对张德文的尊敬不言而喻。

 7

柏谷坞老年协会会长张文通

张德文是1984年去世的,去世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可说起张德文,一切历历在目。

“那个时候谁知道啥是经络收放疗法?就都知道张先生会治病。每天先生家门口都像赶会一样,人多的很!拉着车来的,都在这门口排队,轮到自己了,就进去。”

说起张先生治病,张文通一下来了劲。

“就这样捏捏,那样捏捏,病轻的捏两下就好了,病重的就多捏一会。”对此,张文通很好奇:不打针、不吃药,捏捏就好了,他一脸茫然。比他更茫然的还有现年91岁的张永庆。

8 

柏谷坞村村民张永庆讲述张德文生平事迹

张永庆比张德文小27岁,比张德文小一辈,两人关系好,跟张德文是忘年交。张永庆出入张德文家跟在自己家一样,他时常看张德文看病,自己也找过张德文看病。

张永庆回忆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感到胳膊疼,胳膊靠近肩头的地方起了一个大疙瘩,疼的他出一身汗,感觉就跟断了一样。张永庆父亲看到后,一看事不对,就背着他找到了张德文。

张德文一看,当时就说了句:“你太顽皮了,你太顽皮了。”说完这句话后,张德文拉住张永庆的胳膊,捏了捏,就让他们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张永庆胳膊的疼痛还没消失,张永庆父亲想如果第二天还疼,就带他再去找别的医生,估计要打针吃药,捏捏按按好不了。

当天晚上,张永庆是在疼痛中睡着的。第二天起床,张永庆猛然感觉胳膊不疼了,胳膊上的疙瘩也没有了。说到这,已经91岁的张永庆,露出了像孩子一样的笑容。

9 

现年91岁的柏谷坞村村民张永庆

“我这的事还多着呢,你往下听!”张永庆赶紧讲他亲身经历的下一个故事。这个事是他介绍别人找张德文看病的故事。

“那是我的一个亲戚,他孩子一岁的时候,浑身软,跟没有骨头一样。”张永庆停顿一下,似乎回到了40年前。

“小孩的妈抱着孩子来找我的时候,很着急,差不多就剩下跪下求我了。我也是个热心肠,我管张德文叫叔,我觉得俺俩的关系好,我去找他求个情,没有问题。”一副热心肠的张永庆就答应下了这件事。

虽说嘴上答应,可是私下里张永庆还是有点忐忑。天天来找张德文的人都排着长队,有的甚至在这排了好几天没轮上。自己说情加个队,张德文会同意不会,他心里也没底。

当天晚上,张永庆专门等吃过晚饭,才摸到张德文家。

“德文叔”,张永庆拍拍门。

“来就来吧,拍啥门,”张德文跟张永庆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一看,张德文不把自己当外人,张永庆也就不拘束了,赶紧把亲戚的事给张德文说说。临走还故意激他:“你要是把这个小孩的病看好,俺给你包饺子。”

中!

随后,张永庆就带着亲戚,抱着孩子来了。张德文接过孩子,仔细看了看。

“他就掂着孩子的耳朵捏捏,按按胳膊,按按腿。”张永庆说的轻描淡写,可是当时屋子里气氛应该是非常紧张的。按完,张德文发话了。

“这孩病的很重,一次不中,得三次。”

孩子的妈一听这话就要掉泪,别说三次,就是三十次,三百次,只要治好他的病就行。

“当天晚上小孩会蹬腿了,二十多天后,这小孩奇迹般的好了,到现在小孩的孙子都已经十多岁了。”张永庆笑了起来。还有一件事,他记得很清楚。

 10

张永庆回忆往事

有一天,他在村口遇到了一位农村老太太,前来看病。老太太六十多岁,是偃师城东人。每天,老太太都在村里转几圈,每次都跟张永庆打个招呼。说了几次话后,两人就熟悉了。

“她也是来看病的。但是排队时间太长,她心里着急的慌。”老太太就问张永庆能不能帮个忙。

张永庆一口就答应了。傍晚的时候,他带着老太太找到了张德文,张德文捏着老太太的两个手指说:“你哪里不舒服?”

老太太说:“她肚子不舒服,大概有一段时间了。”

张德文一把把她的手扔到一边,面色严厉起来:“你不老实,我不给你看了。”突然发生这个变故,一旁的张永庆一下傻了。就在他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张德文发话了。

“你是不是在以前生孩子时候得的这病?”

老太太一听,扑通一下跪坐在地上了,一再求情:“我老婆子说瞎话了,对不住,对不住,你大人不记小人过,给我治治吧”,稳过神来的张永庆也赶忙求情。

张德文的态度稍稍缓和,开始施展手法。相比平时要用力的多,半个小时后,张德文长出了一口气,开始责怪张永庆:“今天叫你占个便宜”。原来这时,张德文年纪偏大,治疗需要花费很大气力,张德文冒着超越身体负荷的危险给老太太治疗。

出来后,张永庆问老太太,才知道她在生孩子时,肋骨下长个硬块。第二天,老太太一摸,硬块没有了,好了!

看到有人问张德文的事,不少村里都来了。张永庆还没有说完,83岁的张发祥就插话了:“都说他神,除了看病好,还主要是不要钱。

11 

笔者采访柏谷坞村民张发祥

张发祥跟张德文家是邻居。住的近,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张发祥就去找张德文。除了看病看的好,张德文看病还有**大的特点就是:“不要钱”。

“他从来不说钱,也不向病人要钱”。张发祥模拟张德文在世时看病的样子,在脸前摆摆手。

你想想,哪有看病不要钱的?要不周边方圆几百里的也前来看病。有些病人病好了,过意不去,都来带点点心,放到门口就走了。

久而久之,张德文家门口放点心的越来越多,张家人也吃不完,怕浪费,就找几个大簸箩放在门口。

12 

昔日放粮食用的大簸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贫穷的时候。主食都吃不饱,别说点心了。张发祥可爱去他们家转悠。

“那不是还有吃的嘛!”,张发祥哈哈大笑:“正是因为看病不要钱,看病又看的好,看病不吃药,四里八乡的人都叫他‘活神仙’”。

一直到现在,提起张德文,四里八乡的人还称他为“活神仙”。张德文去世后,他生前的徒弟、治愈的患者还专门在村口建了一座碑林,纪念老先生神奇的医术、高尚的医德。

 13

纪念张德文的碑林

在柏谷坞村口,张德文后人还专门建造了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文化园,平时供老人小孩休闲所用,在村子中,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有关张德文先生治病救人的故事,时常把“活神仙”挂在嘴上。

 14

张德文在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文化园塑像

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世上哪里有神仙?只不过是在乱世,人们对救苦救难之人的褒奖罢了。其实盛名背后,是张德文先生的先天天资聪慧,后天勤奋努力,骨子里善良淳朴,精神上的爱家爱国!敬请关注头条,我们本周三(6月 26日)将播发张德文怎样从一名私塾几年的学生,成长为一代名医,被人称为“活神仙”的故事。


15037344525

  • 抖音二维码
3127366975
返回顶部